CHARITY AND ARTS
2020年的初始新冠病毒在全國蔓延,讓每個人都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面對疫情,是懷疑、是淡然、是自我的隔離亦是自我的清理。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金鷹美術館策劃了一個新的訪談項目,分別與四位藝術家進行線上對話,聊一聊在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以及在當下環境中對待藝術和生活是否有新的看法和改變。
Q1 能否分享一下在超長假期中的生活片段?
Q2 疫情對工作方面是否有影響,在這之后的計劃是什么?
Q3 這次全國性的事件會不會讓您對藝術或對生活的態度上作出看法和改變?
包忠:“按自己正常節奏去做”
1968年生于江蘇南京,1993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現工作生活于南京。曾在北京索卡當代空間;臺南索卡藝術中心;杭州天仁合藝藝術中心;南京問象藝術空間;南京陶谷公園舉辦個展。近期參與的展覽包括:第三屆南京當代藝術主題展;798藝術節主題展;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
曾在金鷹當代藝術中心、浙江美術館、臺南索卡藝術中心、南京青和當代美術館等參與群展。
1 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待在工作室,工作室和家兩點一線。(音樂)聽的比較雜,古典的、搖滾樂都有。我這個年齡,搖滾樂是重要的精神助長劑。
(Narciso Yepes)四海的小武給我推薦的,是頂級的古典吉他大師。
2 生活并沒有太多改變,因為我本來絕大多數的時間也是待在工作室,極少出門。本來也沒什么特別的計劃,疫情說來就來,它也沒說按什么計劃著來。所以按自己的正常節奏去做就好。
3 每天信息量很大,各種消息也會帶來情緒波動。表面的事實讓人疑惑甚至憤怒,但是要知道“羅生門”永遠存在,與其被那些不斷翻轉的劇情所左右,不如回頭從根本上想想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不如再埋頭讀讀那些曾經發生的真實的歷史,答案也許就在那里。想想自己如何才能獲得堅固而獨立的信念,得以明辨是非,遠離蒙蔽。病毒貌似偶然出現,歷史卻往往有其必然。
供果 ,布面油畫 ,68*68cm ,2019
緊張,布面油畫,40*50cm,2019
方凱:“我自己的藝術感覺不來自外部”
1983年生于安徽六安,2007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油畫專業,現生活工作于南京。
曾在金鷹當代藝術空間;藝博畫廊舉辦個展。近期參與的群展:廣州三年展平行展;南京青年當代藝術展;曾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藝博畫廊;武漢美術館;威獅國際藝術中心;大未來林舍畫廊等參與群展。
1 (影視作品或書籍)這些都有,好像大家都差不多吧。我看藝術理論的書,點比較分散,不會很系統的看,現在正在看一本叫《觀念的力量》,我讀的書不多,所以特別的喜歡的還沒有那么明晰,卡夫卡算是目前比較喜歡的吧。
2 沒有影響??偟膩碚f和以前沒什么變化,主要還是關于繪畫上的。
側躺的女人,布面油畫,110*170cm,2018
ZX,布面油畫,50*40cm,2019
3 我自己的藝術感覺不來自外部,這是一個大事件,但有時候也像一個漂亮的玻璃杯從桌子上掉下來摔碎一樣讓人惋惜。
方凱工作室
劉雨佳:“宅和隔離一直是我的常態”
1981年生于四川,2004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2009年碩士畢業于倫敦藝術大學傳媒學院?,F生活工作于北京。
曾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與上海滬申畫廊舉辦個展。近期參與的群展包括: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匹茲堡大學美術館;深圳華美術館;2019廣州空港雙年展;上海昊美術館;UCCA沙丘美術館;杜塞爾多夫 尤莉婭. 施托舍克收藏;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曼徹斯特CFCCA;作品曾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等美術館與機構進行放映。2019年被提名“保時捷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2019)。
1 其實在北京的生活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宅和隔離一直是我的常態,基本都是宅在家里工作,看書,看碟。唯一不同的是以前要出去健身房鍛煉,現在不能出門只能在家里練KEEP了。每天起床都要關心一下疫情的進展,也去youtube等網站上看不同渠道的信息,緊張和焦慮是時有的情緒。這段時間看了一些跟生態,環境有關的紀錄片,也把之前自己拍攝的素材仔細整理了一遍。此外也看了一些跟考古有關的著作,比如《西域考古記》(斯坦因著)亞洲腹地旅行記(斯文赫定著)等。
我目前正在讀:斯坦因《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去年年底,我在和田地區旅行和拍攝了一個月的時間,再看這套有關斯坦因在100多年前(1900-1901年期間)在塔里木盆地南部進行探險的考古學成果,對這個地區的當下有了些更復雜的認識。書中有大量的詳盡的圖片和地圖,以及非常吸引我的是,斯坦因文筆中溢出的感性,有傳奇般的歷史記憶。然后集中看了一些導演的影片,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尤里西賽德爾(ulrich seidl)和李滄東等的多部電影。
遠山淡景,單頻錄像,彩色、有聲,38'26'',2018
2 沒有特別的計劃,去年年底拍了一些素材,今年打算完成一部短片。
3 需要更加努力,踏實的做更具體的工作。
柯蘭島,單頻高清錄像,彩色、有聲,14'47'',2017
何遲:“開始自我隔離和清理治療”
1978 年生于甘肅。2002 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加入雄黃社;2011年成立并加入南山繪畫小組;2012年發起創辦我們說要有空間于是就有了空間;現生活工作于北京。
曾在拾萬空間,北京;箭廠空間,北京;唐人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舉辦重要個展。
曾在外灘三號滬申畫廊,上海;chi K11 Art Space,香港;唐人當代藝術中心,北京;格羅寧根美術館,荷蘭;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時代美術館,廣州;里昂現代藝術館,法國等參與主要展覽。
1(電影)我也是一直想看,直到最近才得看了,《小偷家族》、《寄生蟲》、《燃燒》,覺得前兩部差很多,好久沒看到(韓國導演)李滄東《燃燒》這么好的電影了。相比較的話,前兩部是比較簡單的態度表達,情節設計是戲劇的不是電影的,人物形象比較符號化?!度紵肥钦嬲碾娪?。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吸引我一直目不轉睛看下去,人物復雜,故事開放。不說教,不表態。是現實,是生活,也是夢幻。(書)《藝術哲學》大學時讀過這本書,近來在重讀,尤其對圖中劃線這一段,有深契吧。
2 我的工作沒受什么影響。雖然說有展覽計劃——原定廣州畫廊5月份的個展——推遲了,但即便沒有這個疫情,展覽活動也經常會有變化的,不是這疫情就是那疫情。生活受到的影響想必和別人一樣沒什么特殊。
隔音,音頻 43'05'',2017
3 目前還沒有改變的跡象,疫情的發生算是更確鑿的印證了我已有的看法。文化的病毒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存在了,不止在我生活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里,更攜帶在我的基因里,時時發作。直到近幾年我才有了比較明確的診斷,并且開始自我隔離和清理治療。我近年的一些作品,比如2014年的《就這樣忘記》2016年的《隔館》、2017年的《7102》、2017-2018年的《隔音》,可以說是這種隔離和清理的生活的記錄。
7102 ,雙頻影像,3'46'' ,2017
專題策劃:甘睿